老矿井“跨”入新时代
——十二矿2020年高质量发展纪实
这是一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:2020年,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响,十二矿全体干部职工万众一心,克难攻关,安全生产、原煤产量、煤质管控、开拓进尺等多项指标取得新突破,其中实现营业收入10.89亿元,利润1.8亿元。
作为一个有着60多年发展史的老矿井,十二矿是如何焕发出勃勃生机的?近日,记者深入十二矿进行了采访。
改革激活力 职工得实惠
“郭矿长,最近能不能给俺们队多派些加工皮带架子的活儿。现在实行计件工资,干得多就挣得多,大伙儿的工作积极性特别高。”1月3日,该矿机电四队队长阎永志主动找到副矿长郭斌堂要活干。
从过去的等活干到如今的找活干、抢活干,机电四队干部职工工作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“我们坚持‘能自制不外购,能检修不外修’的原则,去年自制加工和检修入井的设备合格率达到100%,自制加工和修旧利废共节约资金300多万元。”阎永志说。
这样的转变来自于该矿改革产生的效应。
体制顺则发展快,机制活则动力强。该矿因时而谋,顺势而为,革故鼎新,对体制不顺、机制不活、动能不够、效率不高等制约企业发展的实际难题,定向突破、专项攻坚,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的体制机制。
为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改革,该矿全面推行内部竞争机制,构建更加灵活的激励约束机制,充分发挥考核“指挥棒”作用,倒逼各单位提升工作质量和劳动工效,促进效率效益双提升。
据了解,去年,该矿计件考核单位的劳动工效累计增长15.79%,职工计件基础工资累计增长8.96%。
去年9月份,该矿还适时改变多种经营公司加工、修理产品的结算模式,变购买产品为购买劳务,降低费用支出,进一步规范对多种经营公司的管理,有效降低成本支出。
围绕人力资源改革,该矿全面加强劳动用工与定编定员管理,坚持收入分配向井下一线倾斜的导向,合理拉开收入差距,全面提升职工工作积极性,去年降低人工成本2200多万元,在岗职工人均收入稳步增长,充分践行了“企业发展、职工共享”核心理念。
该矿创新管理,通过多种举措减少财务费用1598万元,清收应收款项358万元,有效缓解了资金压力;坚持以收定支,压减支出,有效提高了资金运行质量。
下好“先手棋” 落子“关键处”
王洪建原是该矿机电二队皮带司机。去年,该矿对井下皮带实行集中控制,取消了各部皮带司机岗位,他成了一名集中控制司机和巡检员。
“过去一直盯在皮带机头,工作环境非常差。现在,我只需坐在硐室内看着屏幕控制皮带开停,不仅环境改善了,而且劳动量也减了不少。”王洪建说。
智能化矿山建设是煤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。随着智能化矿山的深入推进,越来越多的职工如同王洪建一样享受到科技创新带来的“福利”。
去年以来,该矿完成井下皮带集中控制及变电所、泵房等地点的智能化改造,实现固定作业场所无人化,60多部井下机电设备实现了无人值守、安全运转。
如今,科技创新正成为一股强劲动能,为该矿高质量转型发展注入源源活力。
为深耕细作集团科技创新型矿井“试验田”,该矿加快智能化矿山建设,完成矿井万兆网升级任务,积极引进先进采掘设备,强力推进集中控制和自动控制技术,加大机电设备升级改造力度,超前谋划智能化采煤工作面,应用硬岩极薄保护层开采技术,开辟了区域瓦斯治理的新途径,有效解决了采掘接替紧张的问题。
去年以来,该矿投入近2000万元用于矿井智能化建设,使矿井综合能力和整体实力得到大幅提高。
集聚智慧力量,汇聚发展动能。该矿大力开展职工“五小”创新活动,促使职工向技改要效益,向科技要成果。该矿一线职工发明的半自动液压托辊拆装机、气动挡车器等装置,为该矿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。
堵住“失血点” 打造“增长极”
在该矿,每台设备自进矿之日起,整个“生命周期”都在管控中。“目前,我们正在实施设备‘生命周期’全过程管控,以延长设备使用寿命。”该矿有关负责人说。
为堵住“失血点”,从去年5月起,该矿企管科牵头,组织相关部门对全矿租赁设备进行全面排查,及时清退长期“租而不用”的设备,降低设备闲置率,累计对相关责任单位罚款86.42万元,倒逼各单位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设备闲置率。
“去年,我矿压减设备租赁支出1019.26万元,较往年同期下降11.39%。”该矿有关负责人说。
此外,该矿还通过物资回收复用、全面盘活现有库存设备等,提高设备综合利用率。
修旧利废是企业减少支出、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。该矿大力开展“修旧利废、降本增效”活动,去年通过修旧利废与盘活现有设备,节省外购资金900余万元,实现了效益效率双提升。
此外,该矿还实行削峰填谷,将生产时间由八点班调整至零点班,并对井下大型用电设备进行自动化控制改造,节省了大量电费。
“我们通过实施运输机顺煤流启动和井下大泵自动开停等项目,去年累计节省电费370万元。”该矿有关负责人说。